在非藝術院校提供數位藝術創作課程的經驗

單維彰

E-mail: shann@math.ncu.edu.tw
Home Page: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

2003 年 7 月 20 日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Teach/liberal/CMW/cmw.html

摘要

這篇文章旨在整理並報告作者在中央大學開設【網路多媒體創作】通識課程的經驗與反省。 中央大學不是藝術院校,也沒有相關技藝的專業科系, 但是學生當中不乏對於數位藝術創作有濃厚興趣的人, 其中一些還經過課外活動的方式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傳統美術訓練。 我們似乎至少有兩種理由,要在非藝術院校數位藝術類的課程: 一方面為了提供上述那一群學生一個可以發揮興趣與專長的場域, 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校內與校外的需求---校內包括學校設計對外的網頁、紀念品或標誌, 教師設計教學輔助網頁或多媒體教材,校外則包括各種動畫、娛樂、後製作產業。 這篇報告希望能提供在其他非藝術院校中主持或籌劃這類課程的同仁, 一些形式上、設計上與課業要求上的參考。

【網路多媒體創作】(以後簡稱 CMW: Creative Multimedia Web-titles) 原來是為了推廣中央大學創意工作小組之松果實驗室而設的通識課程, 在制度上屬於人文暨科技類,現正研擬納入籌設中的「創意學程」。 原先的主要目的是為校內從事網路教材開發的老師們儲備技術與藝術的助理人才。 但是修課的學生不見得需要松果的設備,也不見得朝著教材設計的方向前進, 學生們主要還是發展了他們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特色。 這樣的發展雖然是始料未及,卻也不失課程的效果,也彰顯了教育的意義。 畢竟,我們最終還是擴大了松果實驗室的器材使用率, 也培養了幾位有數位藝術創作熱情與能力的工作夥伴。

雖然創作有許多可能,這門課可不容許「自由創作」。 我們限定同學在一個原則和兩個方向上: 以 現有的技術 實現創新的 網路媒體數位藝術。 為了使這篇報告的焦點集中,我們在此專注於數位藝術類型的創作, 暫且不談網路媒體。

在以下的本文中,我們闡述這門通識課程的發展背景與設計理念, 並引述課程公告給讀者參考;然後我們以簡單的統計數據披露一些事實, 並探討關於課程設計、配合資源的一些經驗與反省。 然後我們列舉曾經舉辦過的演講與示範, 也選擇列出一些課堂內外曾經討論過的範例、交談、習作或創作。

發展背景

民國 86 年秋季,中央大學當時的校長劉兆漢院士提出以「創意」為主軸的教學理念, 並由後來創立了學習科技研究中心的陳德懷教授執行, 陳教授召集並成立了中央大學創意工作小組 [1]。 此小組成員來自中大的所有領域,在 86 學年進行了許多次的密集討論, 並促成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難得可貴的跨領域對話, 這些對話醞釀出來的豐富養分,一直到今天還滋育著創意教學理念的成長。

創意工作小組打算要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成立松果創意實驗室 [2]。 陳德懷教授、周立德教授 (資工)、林文淇教授 (英文) 和本文作者, 都曾費心籌劃這個實驗室的內容與運作方式。 此實驗室的初衷,是提供開放給全校師生的一套數位藝術創作的軟體與硬體。 事後證實林教授的見解正確:被動地「向全校開放」是沒有成效的, 必須更主動地創造使用此實驗室的動機和需求,最好還要建立足以展示的典範、 組成自給自足並且還有技術支援能力的工作群。 在這個經驗與認識之後,林教授實現了他的英才網 [3] 與發展多媒體教材研發團隊,而本文作者則嘗試了【網路多媒體創作】這門通識課程。

這門課首次成立於八九學年第二學期, 此後每學年的第二學期開一次,至今一共三屆。 但第四屆將在九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以後原則上也都會維持在第一學期開設。 這篇報告基於前三屆的經驗寫成,某些特別值得提出的經驗與反省,將在後文詳述。

課程理念

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向來有公佈「課程公告」的制度, 以利學生在眾多通識課程當中挑選適情適性者。 由於 CMW 相對而言是一門新課,因此更需要詳細而明確的課程公告。

事後證實,大部分學生幾乎沒看公告就來選修,造成不少困擾 (詳於後文)。 再者,原來的課程公告太重於闡述理念,並沒有明確指出這門課是什麼而不是什麼, 也缺乏課業要求與課程進度的資訊,而後者才是學生最需要知道的事。 當然,這種缺失也多少出於無奈:因為授課教師當時並無具體經驗。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在課程公告中闡述理念。 不過,在編排上,先以條列簡述提示學生,然後儘早說明課業要求, 而將詳細的文字放在後面。以下是一段簡述的範例:

這是代表中央大學創意小組開設的通識課程。 其目的是培育多媒體藝術與技術的實作人才, 以現有的工具創造新形式的電子媒體或數位藝術, 促進不同學科領域或技術背景的人才合作交流,以激發創意為最高目標, 但是在創意降臨之前,也從事基礎的習作、臨摹、觀賞、激盪或漫談。
而課程公告中,會提示以下「招生」的目標:

這門課不是一個軟體訓練課程, 我們絕不會在課堂中教導特定的軟體操作:或許會示範,但不是教導。 學生必須自己擬定計畫,學習自己選擇的軟體,並且呈遞習作。 除了軟體之外,學生還必須能夠操作一些硬體器材: 包括數位相機、數位錄影機、數位畫板,並且能夠執行一些例行工作: 包括從相機或錄影機下載圖檔、壓縮圖檔。 學生的先備知識應至少包括基本的網頁製作與網路工具軟體: 包括使用檔案傳輸軟體 (ftp) 遠程登入一個 UNIX 系統, 執行基本的檔案上傳下載或檔案管理, 製作簡明的網頁以呈遞自己的作業,使用網路論壇和電子郵件等等。

在課業要求方面,有以下幾個重點:

我們可以粗略地說,這門課其實很像理工學院行之多年的「專題」課程。不同的是, 這是一門通識課,我們期待所有不同背景的人,來融合大家的理想。

關於這門課的內容和理念之闡述,我們引述 90 學年課程公告內的幾段話:

一個 800x600 或 1024x768 的方形螢幕,配上六萬五千多種顏色,這就是我們的舞臺。 每秒傳輸 28K 或是 10M 的網際網路,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同學們學習應用任何已經存在的工具,創造出不曾存在的新藝術形式、或新表現方法、 或新溝通模型。

同學們要以主動的心態來參加這門課。請大家帶來自己想做或是想學什麼的計畫。 如果不確定,在課程進行當中,任課教師會提供意見, 也會邀請同學或過去的學友提出意見。 這份計畫也可以在練習多媒體製作軟體的過程中浮現。 不論如何,在第十週以前,您必須決定自己或是小組的計畫。我們特別歡迎有點子、 有想法,但是不確定該怎麼做的人,來參加這門課。我們也特別歡迎有功夫、有技巧, 但是不確定要做什麼的人,來參加這門課。我們的夢想之一, 就是能夠介紹這兩種人彼此認識。

所以,這門課的內容,是在一個共同 (但是很寬鬆) 的原則目標之下, 由所有參與的人共同來決定的。任課教師站在輔助的立場, 幫助同學們獲得計畫進行中所需要的支援, 包括了 (有限度的) 軟體、硬體、知識、合作對象等等。到了期末, 任課教師則站在審核的立場,檢視同學們的自訂計畫進度如何。

最後,我要說明兩點:

  1. 創意當然不僅限於電子媒體或數位藝術,但是這門課選擇了這個題材。 我們希望具有其他創作慾望的同學,將來能夠有機會參與特殊裁製的課程。
  2. 所謂「已經存在的工具」界定似乎模糊。例如 Dreamweaver 是一個, 而 VisualBasic 也是一個。我們這樣說的目的, 是要避免這門課成為一個「研究」新技術的課程。

在授課的方法上,我們鼓勵那些帶著想法來的同學「各自表述」他們的點子, 接著大家一起來討論需要學會哪些工具。 教師要協助同學們設定合理的計畫目標,然後同學自己安排學習的時間表, 去學自己想要掌握的工具,並且拿出習作供大家參考。 可見這門課的主要教學模式就是合作與討論, 這也就是為什麼本課程輔以網路討論機制,並要求學生定期發言。 如果不刻意要求的話,討論的火苗不容易升起來,也不容易持續。 討論的過程基本上都留在網路上。 因為技術的逐步發展,過去三屆並沒有統一的討論平台, 因此資料稍微分散 [4,5]; 但是從第三屆開始 [6],應該會穩定在一種平台上了。

除了課堂內外展開的討論之外,授課老師有三種授課模式:

  1. 作品賞析
    展示陸續蒐集或累積的各類作品,包括網內流傳的作品與歷屆學生的作品, 提示其創意之所在,猜想創意形成的動機或過程, 探討技術之關鍵。
  2. 專業人士演講
    延請具有相關知能的人 (不限於學術界) 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帶給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或視野。 這些演講或展示,有時可以讓學生全程錄影、錄音或攝影, 事後製作演講紀錄網頁,當成一種習作 (這應該是群組作業)。
  3. 同儕示範
    教師可協調同學們彼此傳授, 延請校內在相關領域表現優異之學生做操作示範。 這種示範並不是軟體教學,而比較相似於「阿宏上菜」那種烹飪示範: 介紹動機、素材、基本技術,簡略示範關鍵步驟,呈現階段性的半成品以及最後的成品。
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在期末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而因為「和不同背景的人做創意和技巧的交流」是本課程目標之一, 所以我們要求期末作品必須有跨領域的合作關係:這是課業要求的一部分! 我們提醒學生:將來的數位內容產業,絕無可能由一人獨力完成, 而有創意的作品也幾乎都有跨領域整合的因素在內。 學生應多利用學期中的討論,來認識同學、發掘同好, 以便在期中以後挑選伙伴。

選修狀況

這門課每次在初選時,總有一百多人登記,但是他們多半沒有仔細看過課程公告。 許多學生認為這是一門傳授特定軟體之操作的課, 而且多半不知道這門課的要求。 一旦開學上課,聽到教師公佈課業要求之後,就有一半以上的同學登記退選。 又有一部分選中的同學,因為沒來參加第一、甚至第二次授課, 而在很遲的時候才來要求退選。 所以,這門課經常在開學後第三週還無法確定學生對象, 而那些延遲退選的人,也導致某些有意加選的同學來不及獲准加選。 這是一個極需設法改善的現象;事實上,這種現象應該是由選課制度導致的一般性問題, 在大方向上需要從制度面仔細討論,但已經超過本文的範圍。

每次開課的預計班級人數是 40 人,但是由於上述理由,經常無法控制學生人數。 前三屆的實際修課人數如下:


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
班級人數41 4135

針對上述問題,現在的想法是,乾脆緊縮初選的人數, 使得多數學生必須在開學後親自到場聽過課程目的與課業要求, 再當面決定是否要選這門課。教師還會鼓勵想要選修的學生, 帶來曾經修過這門課的學友為他寫的推薦信。 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推薦信甄選學生,也能強化這門課的承續性。

第二個問題,是教師根據經驗發現這門課比較不適合低年級同學, 因此從第二屆開始,限三、四年級選修。 但是因為我們在第二學期授課,導致與不少大四同學的考試、畢業計畫相衝突, 造成管理上的麻煩,也迫使有些畢業生在沒時間完成期末作品的情況下放棄這門課。 因此,從第四屆開始,這門課將改在第一學期開授。

以下列出前三屆學生所屬科系的學生人數,表格內列出中央大學所有大學部的科系,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來源之分佈情況。



中文系英文系法文系
234


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科系
14631


化材系土木系機械系
2518



企管系資管系經濟系財金系
62030



電機系資工系

1212




地球科學系大氣科學系
13

未必所有學生都完成了所有的課業要求,有些人是不及格的。 由於過去的每一屆評分標準不盡相同,當時還在逐步調整當中, 所以在此列出不及格比率是不切實際的資料。 原則上,只要沒有完成期末作品,學期成績就不會及格。 我們只是強調,這門課不是營養學分,而學生應當可以從歷屆的作品與成績單上, 看得出來這個事實。

從第二屆以後,歷屆授課情形都應該上網,但是目前整理好的只有第二屆 [7] 的課程進度、學生出席狀況與學生作品集合。

課程資源

在非藝術院校提供 CMW 這種課程,只靠校內既有的人才與設備資源是不夠的, 難免需要額外的補助。 中央大學透過校內經費與教育部提供的教育改進計畫經費, 資助這門課所需的額外資源。 這些資源可粗分為人事與設備兩部份。 人事方面,有

在設備方面,就由松果創意實驗室支援。 這個實驗室提供一處工作空間,內有兩部 PC 以及許多協助多媒體創作的原版軟體。 詳細清單請看實驗室網頁 [2]。 在硬體方面,電腦硬體並無太過於特殊之處, 值得一書的是它配備非常高速且容量很大的硬碟, 使得學生可以將數位錄影機的影像擷取至硬碟,做一些預處理, 然後可以利用實驗室的電腦、也可以透過網路或利用燒錄機、 將這些原始影像做適當的創作或後處理。

松果實驗室提供學生的主要服務,倒不是軟體或電腦,而是那些較為昂貴的攝錄器材。 高品質的數位相機、錄影機、錄音與混音設備、數位畫板、甚至一個簡易的錄影棚, 這些才是學生缺乏且需要支援的設備,也是松果實驗室應該盡量提供的資源。 今年,我們認為視訊器材已經差不多夠水準了,因此開始考慮音訊器材, 這包括 MIDI 以及音樂創作之相關器材,例如電子琴鍵盤、電吉他、混音器、 音樂或音源資料庫等等。

當實驗室內的器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昂貴, 其管理與維護工作就會形成越來越重的負擔。 在維護、訓練與採購方面,都可以借重歷屆 CMW 課程當中的出色學生 (其中不乏留在中央大學繼續研究所學業者)。 在管理方面,我們已經設計了一套訓練、申請、檢查、借用、歸還的流程, 這套流程可以幫助助理或秘書執行管理工作。 但是器材之借出、收回、驗收等等,不容易「全自動」進行, 因此還是必須有人負責。目前我們請創意工作小組的兼任行政助理支援這個工作, 尚未有專職人員。

演講與示範紀要

目前一共舉行過十次相關主題的演講,簡記於下:
李華倫教授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

因為他的演講特別讓理工類背景的學生大開眼界,我們兩度請來李教授。 他是一位幾何學的學者,自幼喜愛音樂與美術創作, 近年樂於結合數學、幾何、3D Studio Max 與古典音樂, 創造出獨步世界的幾何動畫。除了優美之外,更有教學意義。

教師請學生特別留意的是: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哪些獨特的想像力或藝術感, 是那些以美術專業的人不知道的?而這些才是我們非藝術領域學生的長處啊。 要知道我們缺乏長期正規的美術訓練,在技術與傳統創作上,當然略遜一籌, 但是如果能夠發揮這四年在理工專業科系內所學的專長, 將這些專業知識創意性地融入藝術創作之中,這才有獨樹一幟的機會啊。

想要看更多李華倫教授的幾何動畫創作,請到他的作品網頁 [8], 但是我們必須補充:那張網頁的作品並不完全,而且在沒有專人解釋的情況下, 欣賞的深度可能會稍微低一點。

楊宗哲博士 (太極公司)

太極 (Digimax) 公司是台灣少數從事數位動畫與電影數位特效創作的公司, 我們請到該公司楊宗哲博士來介紹 Digimax 的創作過程和成品, 舉出許多業界的最新實例,同學們的反應也非常熱烈。 莊郁卉、葉蕙華兩位同學製作了楊先生授演講之實況錄影, 相當精美,放在

http://creative.ncu.edu.tw/~goodmood/n2/index.htm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演講中提到 Disney 的花木蘭,藉此講到美國影業尋求國際故事來灌溉其想像力之枯竭。 其實,美國影壇的想像力是否枯竭,我不知道,但是國際故事想必有國際市場, 可以賺更多前,這倒是真的。除了故事要國際化以外,人物也要。 各位如果從小有看 Disney 卡通,應該注意到,Disney 最近的卡通女主角與過去、 像白雪公主和先履奇緣的女主角,長相大不相同。 以前是純種的白種金髮美女,而現在就比較奇怪,你說黃種人也不像、 南美人也不像。原來啊,根據大約 1990 年我在美國報紙上讀到的報導 (是不是八卦我就不知道了,但很可能是真的), Disney 為了卡通人物能夠被更多族裔的小朋友接受, 展開了長達一年的研究,綜合個種族美女的特徵於一爐(或一臉), 讓新產品的女主角,對每個族裔的人都有可以認同的部份。 就這樣,他們創造了近十年的迪士尼卡通女主角。 迪士尼認為這些角色混合了各種族裔的審美觀,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同感?

或許沒有。台灣的大部分年輕人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本位觀點, 他們可以崇拜任何商業炒作的偶像。 當我們的小女孩畫出來的美女,清一色都有波浪狀的金髮、大得佔據半張臉的碧眼, 還談什麼自我本位的審美標準呢? 而年輕人變得如此,成年人難辭其咎。 是成年人先把整個社會搞得沒有半點自己的格調、沒有自己的標準、 沒有自己的創意(在這個意義上,檳榔西施還真的是一個傲視全球的「台灣創意」呢), 才造就出沒有格調、沒有審美觀、沒有創意的下一代。

李賢輝教授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李教授本人豐富而充滿創意的人生歷程,就足以啟發理工背景的學生。 他講劇場的創新設計理念,把多媒體的聲光效果融合到舞台表演當中, 使得舞者或演出者成為「多媒體」當中的另一種媒體。 並且利用網路媒體,將一齣戲或者一支舞,從構思到彩排到公演到迴響, 都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把電腦當作媒體,使用者面前那 800x600 或 1024x768 個像素的螢幕, 就是您的舞台。 怎樣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舞台上?怎樣在這小小的方格內呈現最多樣的資訊? 怎樣利用圖像讓人一看就明白、利用簡單的動作讓人一瞥就會意? 這些都是我們該向舞台設計者學習的地方。

羅鳳珠教授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羅老師在網路的中文傳播與應用方面,是國內的先驅,她的作品豐富, 榮譽也不斷。她以一個人文學者的立場,談一個有遠見、有理想、有憧憬的文學學者, 怎樣與資訊工程師合作開發有實用價值的網路多媒體工具。 她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成就,特別能夠贏得文學院學生的迴響。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這門課的理念之二「和不同背景的人做創意和技巧的交流」 和「歡迎有點子但缺乏軟體操作技術、或有技術但是沒有題目的人,到這裡找您的伙伴」, 正是受到羅老師的啟發而設立的。 美國有人統計,2007 年起,網路上的華文人口將會超過英文人口。 這只有五年之期。到了那一天,誰來華文內容的供應人? 這塊肥肉,被誰壟斷、被誰叼走?

戴醒凡教授 (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戴老師對我們這些非藝術背景的學生,講了兩節簡短的「配色原理」。 因為這個主題基本而重要,我們兩度請她蒞臨演講。 戴老師自己是個畫家,又有實際操作數位美術的經驗, 同時也經常擔任各類多媒體作品的評鑑或顧問委員, 她在網路上信手打開一張網頁,即可批評好的配色與壞的配色, 並講評其配色之成敗對於整體資訊品質的影響。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要創作「美」的配色或許需要長期留意與自我訓練, 但是我們至少能夠按照一些規則,避免「醜」的配色。 要創作「美」需要天才與靈感, 但是要避免「醜」卻是有原則或公式可循的,因此是一種工程, 那是只要留意就能辦到的。

賴聿侖先生 (太極公司)

這是英文系電影研究室的同學辦理的演講。 賴先生在加入 Digimax 之前,曾在美國參與過 Ice Age 動畫電影的製作。 這場演講大致列舉了 Ice Age 的整個構思與製作過程, 以及過程當中的創意與管理。在技術上,他特別解釋了打光這一部份的工作。 賴先生自己是清大數學系的畢業生, 因此也談了理工學生如何跨領域轉行到數位動畫領域的經驗。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在心態上必須領悟,這種工作不可能一個人獨力完成, 必須與人合作,必須與人溝通。 同學應該學著把美國的動畫創作者腦力激盪產生創意、同時卻又要保持進度的管理方法, 應用在你們的期末作業小組上。

林文淇教授 (中央大學英文系)

這場演講的主題是講新科技對電影特效與呈現手法促成的改變, 林教授播放了八部電影片段,還用同樣題材、甚至同樣導演, 在不同科技時代的呈現手法,作為對比的範例。 最後,他以兩個電影片段,對比同一種特效的有創意應用和俗氣應用, 引起同學哄堂大笑。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雖然同學們會嘲笑那俗氣的特效應用,但這並不表示你們能夠避免被嘲笑。 這是成熟度的表現,大家可以看看初學者製作的網頁, 這些作品幾乎一致的特點就是:把所有能用的技術全部用上。 就好像把全部調味料都混在一起不見得炒出一盤美味的菜餚, 把所有技術和特效全部用上,也不見得創造一篇有資訊價值的網頁或動畫。

李明明教授 (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

李教授用她特有的一系列長期收藏、精心整理的幻燈片, 闡述攝影術發明後,藝術家如何以新的精神、創意與畫風來因應科技, 來延續藝術的生命與價值。 而所謂藝術,又如何因應科技的挑戰而改變其意義。

教師特別提醒同學留意的是: 在電腦上,我們用滑鼠、或用數位板作畫,電腦可以模擬各種筆觸與素材, 電腦可以融合攝影與繪畫,藝術家現在可以無限精細地修改細節而不留痕跡。 那麼,在擺脫了這些筆、顏料、畫布與材質的束縛之後, 我們能創造什麼新的藝術品?將來有可能產生什麼新的藝術價值觀?

有些演講留下了錄影紀錄,限於這份報告的篇幅,我們就不一一明列了, 請到課程網頁上面尋找。 以下挑選一些討論話題的範例,藉以呈現整個討論版的風氣。

按照課業要求,學生在最初幾週要推薦或評論一些網路創作, 我們藉此讓學生做一種暖身運動,順便透過作品的評介展現個人的喜好與風格。 這種討論文件頗多,此處只舉一隅:

草本新鮮 http://www.basil.idv.tw 很有個人的風味.. 瀏覽她的網頁..也會讓人覺得很愜意喔!!
哈!原來高雄這麼漂亮, 害我越來越得意?? (編按:我是高雄人)
哇!這個主人應該很有藝術天份哦! 整體感覺很舒服,配色也很有自然的感覺 而且整個網站都注意到細結,感覺很精緻 跟一般的個人網站相比,感覺專業多了! 我很喜歡!!
在討論版上,不乏技術性問題的討論,譬如有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
恩..想跟大家 請問一個問題... 就是啊 我現在手上有一片CD.. 它裡面的內容是一個678MB的AVI檔案 720x480的畫質........ 視訊壓縮是採 Canopus Software DV Decodec 撥放長度 3669.469秒 約等於一個多小時... 畫面計數 109974 畫面速率 29.97個畫面/秒 資料速率 189.279kb/s 可是當我用 Windows Media Player 7.01.00.3055 在撥放時 結果只有出來聲音...沒有任何影像...
有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引起頗為細節的技術性探討,就不在此詳述了。 討論版上有讚揚同學作品的,例如:
創意十足,甘拜下風... 你所注意到的細節也是大概我所能想到的了, 除了技術與質感兼具外,我認為最後作品的呈現才是絕妙之處。 如果直接以合成的結果呈現,無論如何總是有些詭異 (指第一頁最後一個圖), 畢竟CG和實景要搭得好頗難。 但是以報章的手法將圖以灰階形式呈現,在真實感與趣味性又往上拉了一層。 尤其文案的描寫也很有內涵,真是個好作品。
當然也有體貼地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例如:
我覺得這個作品很有感覺。 因為我以前也會幫朋友畫畫像或做卡片送給他們, 我想你的朋友收到時應該會很高興吧, 重要的就是那唯一與心意。 另外關於影像方面我很驚訝, 居然人物的姿勢和角度這麼符合目的的需求。 不過為什麼人物會這麼模糊呢? 我個人是有一些技術上的建議, 首先在去背上再稍微細心一點, 接著是蛋糕的傾斜度和桌子是不同的, 直接放上去在視覺的邏輯上會怪怪的, 最好能稍微變形一下。 最後我會在玻璃杯後面映射的人物部分下點功夫, 因為晚上不需要太做光影的補強。 只要在色調上稍微統一我想整個作品的效果就會很好。
還有許多推薦創意作品的文章,這種文章隨時都會出現, 包括教師、同學、已經修過課的學友,都會張貼這類推薦文章。例如:
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頭母牛(還會噴奶)和人對打,用了許多駭客任務 (Matrix) 招數的影片?看起來很專業耶,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來做,不知道誰那麼閒, 不知道誰那麼忍不住想要創作。英文名字是 Matrix Cow,我姑且翻譯做「母牛任務」。 這是林文淇教授推薦給我的。放在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media/matrix_cow.wmv

【一位學友 Foolfish 回應】那是一部洋片的片段,片名是「虎鶴相形」
【一位同學卻說】這是一部電影喔,片名叫做「少林宮保」。 並沒有在電影院上映,是靠販賣VCD等來賺錢的。 扣掉那頭牛的動畫,其他的橋段都很粗糙。 是低成本的搞笑片,就我所知的是這樣...
也有一些曾經修這門課的學友,不甘寂寞經常回巢看看學弟妹, 並且自我宣傳後續的創作。例如
http://web.cc.ncu.edu.tw/~u8006800/Slam/seperate.jpg
哈 閒閒沒事又弄了怪照片 感謝狼兄提醒我調整景深^ ^
最近到今年的教學網頁瀏覽一下,我深深覺得今年的課遠遠比去年還要有趣ㄝ, 不公平啦 嗚嗚嗚> <
看今年大家習作的很明顯提高了好幾個水準, 去年都只有聽演講 然後就要生作品...., 哈 有點羨慕今年修的人說~~。
對了 如果方便的話我的網頁已經改到 http://home.kimo.com.tw/pompi1116/cmw/index.htm

幾乎所有的網上討論都被保存下來,如有必要,請利用本文最後的參考資料, 到各屆使用的討論網站,看看實際的討論情況。

至於到場示範軟體操作的同學,都準備了獨門絕活來展現, 有時候還真的當場傳授了新發明的技術。不過,這些示範都沒有錄影, 有些示範的內容值得寫成教材,不過同學們似乎沒有時間認真寫好, 等他們寫好之後,也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智慧財產。

創作範例

課堂內引用的教材

習作

期末作品

課外創作

參考資料

  1. 中央大學創意工作小組首頁 http://creative.ncu.edu.tw
  2. 中央大學松果創意實驗室 http://creative.ncu.edu.tw/lab/index.html
  3. 英才網 http://engsite.ncu.edu.tw
  4. 關於松果實驗室與網路多媒體創作的文字版 BBS 討論區, 在織夢天堂 BBS 站 [bbs.math.ncu.edu.tw] 之 PineLab 版, 任何人可自由註冊、參與討論,或以訪客身份參觀。
  5. 創意網頁評論,這是第二屆同學留下的討論紀錄 http://libai.math.ncu.edu.tw/phorum/list.php?f=26#, 任何人可以參觀,但此版已經凍結,不能再增減文件。
  6. 關於中央大學創意工作小組、松果實驗室與網路多媒體創作 (第三屆以後) 的網頁版 BBS 討論區, 在 http://creative.ncu.edu.tw/phpbb,任何人可自由註冊、參與討論, 或以訪客身份參觀。
  7. 網路多媒體創作第二屆課程首頁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Teach/liberal/CMW/91s
  8. 李華倫教授的作品網頁 http://www.math.chu.edu.tw/GemAni/Index.htm
  9. Digimax 公司的首頁 http://www.digimax.com.tw
  10. 李賢輝教授的個人首頁 http://web.cc.ntu.edu.tw/~hlee
  11. 羅鳳珠教授的作品首頁:網路展書讀 http://cls.admin.yzu.edu.tw
  12. 林文淇教授的個人首頁 http://www.ncu.edu.tw/~wenchi